50 箱坠海掀巨浪!长荣 “长月轮” 挂靠中国三港酿危机,多家船司被拖入惊魂局!

发布时间:2025-08-05
事件升级:48 小时两起事故的连锁反应
当地时间 8 月 4 日,秘鲁海事部门发布最新通报:长荣 “长月轮” 坠海的 50 个集装箱中,12 个已确认装载第 9 类危险品(锂电池)和第 3 类易燃液体(涂料),目前已造成卡亚俄港外海域约 3 平方公里油膜污染。秘鲁环境部已对长荣海运启动司法调查,要求其在 72 小时内提交货物申报清单。




这与 7 月 29 日 “长功轮” 事故形成诡异呼应 —— 该轮坠海集装箱中发现的化肥(属于第 5.1 类氧化剂)已导致乌拉圭海岸出现藻类异常繁殖。连续两起涉危险品事故,让海洋联盟的共舱安全机制成为焦点。根据 2025 年最新联盟协议,长荣与中远海运、达飞、东方海外(OOCL)共享船舶维护资源,而 “长月轮” 的绑扎系统检修记录显示,其最后一次全面维护恰由联盟指定的第三方公司完成。

共舱船司追踪:五家企业卷入责任漩涡
通过船舶 AIS 系统回溯与舱单数据交叉验证,“长月轮” 此次共舱方已确认包括:
  • 海洋联盟核心成员:中远海运(21% 舱位)、达飞(18%)、东方海外(12%)
  • 非联盟合作方:太平船务(9%)、智利国家航运(6%)

这意味着约 66% 的坠海集装箱可能涉及上述企业。深圳某跨境物流企业负责人透露,其公司通过中远海运订舱的 3 个电子产品集装箱正处于失联状态,“船司客服仅回复‘等待调查’,未提赔偿方案”。




事故深度解剖:从自然灾变到人为疏忽
长荣 8 月 3 日更新的事故报告中,将横摇幅度精确至 28 度(安全阈值为 25 度),但回避了关键疑问:
预警失效:俄罗斯地震发生于 7 月 30 日,而 “长月轮” 直至 8 月 1 日才调整航线,比同行晚 27 小时采取规避措施
设备老化:国际验船机构 ClassNK 的隐秘报告显示,该轮绑扎杆疲劳度已达 78%(安全值应低于 60%)
积载违规:舱单数据显示船尾区域混放了 12 吨重箱与 4 吨空箱,违反 IMDG 规则中 “重箱下层堆叠” 的要求

中国货主应急手册(8 月 5 日更新)
危险品货主:立即联系报关行调取 “危包证” 电子档案,特别注意锂电池需附加 UN38.3 测试报告
普通货物:通过 “单一窗口” 查询货物舱位所在贝位(如 BAY 35-40 区域已确认坠海)
理赔通道:长荣专项通道:https://www.evergreen-line.com/emergency-202508
海洋联盟互赔协议:需在事故后 15 天内提交共舱分摊证明

行业警示:巨轮时代的安全悖论
长荣官网显示,其 2025 年新增的 24 艘 16000TEU 甲醇动力船正密集交付,而船舶安全官数量仅较 2020 年增长 17%。这种 “重运力轻安全” 的扩张模式并非个例 ——IMO 统计显示,14000TEU 以上船舶的事故率是中小型船的 3.2 倍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共舱模式的风险传导:2024 年地中海航运与赫伯罗特的共舱事故中,责任认定耗时 197 天。此次涉及多国籍船东,中国货主可依据《海商法》第 54 条,直接向国内共舱方(如中远海运)主张连带赔偿责任。